“葱油饼”讲情怀也得讲法治
最近的朋友圈被一只葱油饼刷屏了。上海的一个小弄堂里,一位驼背老伯开的“阿大葱油饼”红了起来,34年坚持如一、老传统老工艺,号称凌晨三四点就有人开始排队,名气大到BBC也来拍摄纪录片……但近日,“阿大葱油饼”摊上大事了。因为无照经营,店主已被黄浦区监管部门约谈,责令其立即停业。如果无法办理相关证照,很可能将被取缔。
网红美食因为无证问题无奈退出舞台,食客表示很可惜,吃货觉得挺失落。据了解,店主阿大从1982年便开始卖葱油饼,已经卖出了名气,赢得了口碑,不仅本地人,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众多食客对葱油饼的向往,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更有对情怀的思念。正因如此,一些小伙伴表示不解,有人觉得媒体报道让阿大被“盯”上了,刚成网红就被爆出不守法。也有声音认为,阿大葱油饼早已形成口碑和品牌,不可能自砸招牌,有没有证照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执法太无情。
巷陌深处是乡愁。有一种坚守叫“老字号”,有一种回忆叫“儿时的味道”,“阿大葱油饼”这样的旧时店铺,总能刺激到都市人那根久违的神经末梢,更多在于葱油饼中蕴含的城市味道,这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纽带,使得人们魂牵梦萦,怎么戒也很难忘却。然而问题却是,像葱油饼这样的店铺与城市发展并不同步,很难符合现代文明标准,既是老店发展的停滞,也有城市规划和经营的因素,使之成为社会治理难题,处置起来既棘手又纠结。
谈情怀更要讲法治。其实,葱油饼店无照经营并非因媒体报道后而树大招风,执法部门早已掌握其情况,考虑到经营者阿大身体有残疾,早年家境不佳等情形,一直迁就式执法,采取比较人性化的监管举措。而阿大却屡教不改,与执法“躲猫猫”,经常“老实”一阵子,之后又重新开张。口碑并非执照,毫无底线的迁就无异于放纵,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关停葱油饼店也是依法依规。况且阿大长期无照经营,经营场所也并非商用,长期低价经营的确摊薄了葱油饼的成本,但对辛辛苦苦办照依法经营的商户来说却很不公平。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设身处地考虑周边居民的情感,浓重的油烟、垃圾的臭气,这样的滋味并非美食的正确打开方式。
无照经营应当取缔,违法的美味不应被纵容。当然,在情与法的纠结中如何取得平衡,实际上是对管理智慧的考验。尤其像葱油饼式的老店,如果多一些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找寻到一条合法合规的出路,合法合规的经营场所,这不仅能让老味道延续下去,也是对民意的尊重,更能传承一座城的温度。
上一篇:实现中国包容性发展需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