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一本录取率虽重要,但关键在取消录取批次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据媒体昨日报道,根据考试部门公布的数据,今年广东省高考报名总人数73 .3万人,比去年减少2 .1万人。日前,有学校陆续公布了今年的招生计划。今年起,广东又有5所高校的93个专业纳入一本招生。根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这些新增专业可能为考生提供超过1万个一本学位,这些学位主要面向广东省内考生。有业内人士预判,今年广东一本录取率有望实现五连跳,或首次超过10%。
对于广东省一本录取率有望超过10%,舆论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提高了考生进更好大学、专业的机会,而有人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把部分原来的二本院校、专业“提升”到一本录取,让一本录取率数据更好看而已。考生和家长关注的还是985高校、211院校在本省的招生计划有无实质增加,重点大学在广东省的录取率是不是进一步提高。
在笔者看来,对于广东省来说,在目前,做大一本院校招生体量,提高一本录取率,有现实必要,但除了增加本省省属院校的招生外,还应该提高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而从长远看,广东省应贯彻国家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的高考改革精神,加快推进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
把本省部分办学质量不错的院校、专业,从原来的二本录取调整到一本录取,这是近年来很多省区的共同做法。这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让一本录取数据好看,也是根据高校办学质量做出的必要调整。但是这种调整除了遭到前述只是让录取率数据更好看的质疑之外,还存在借批次调整对高校进行行政审批的问题——一些高校把招生批次提前作为重要的办学政绩,而要提升批次,需得到政府教育(考试)部门的审核、同意。某些学校于是花不少时间进行公关。以前,高校提升批次往往比较难,而近年来,地方政府也有“做大”一本和二本录取量,提高一本、二本录取率的主观意愿,于是,一年内本省院校有七八所,甚至10多所院校都提升到一本录取的情况,也就并不鲜见了。
事实上,虽然各地考生都比较关注高考的一本录取率,但各地的一本院校设置是很不同的,有的院校在一省安排在一本录取,在另一省却安排在二本录取,简单地用一本录取率来评价各地的高校录取均衡情况,并不科学。近年来,各地考生和家长,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于是转而更为关注全国重点大学在本省的录取名额和录取比例。对于开放异地高考的省份,更是如此。但对于本省教育考试部门来说,调整本省高校的录取批次,是相对容易的,而要协调全国重点大学在本省的招生,却力量有限,这就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对全国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根据各地生源数变化,进行统筹调整。
鉴于高考录取批次,只是人为地对高校的录取先后进行安排,也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既制造高校间的不平等竞争,又制造基础教育的焦虑——中学追求一本率,学生和家长也在乎自己是否达到一本线,被一本院校录取,因此,在2014年颁布的国家高考改革实施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到要取消高考录取批次。
目前,这一改革已经在各地推进,基本的改革节奏是——原来有一本、二本、三本划分的省市,融合二本、三本,只保留一本、二本;原来只有一本、二本划分的省市,取消一本、二本划分,只有本科批。广东今年就取消二本A、二本B,只设一本、二本批次,而上海已经取消一本、二本划分,只有本科批次,不再有所谓的一本院校、二本院校,所有院校在高考录取中平等竞争,考生一次性填报10所平行志愿院校。
按照改革推进的节奏,明年浙江和山东将取消一本、二本,只有本科批。到2020年,全国将有更多省市,都只有本科批次,一本、二本这样的学校身份概念,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从高考录取看,就是只有一个省市取消一本、二本划分,都会对全国考生产生影响,比如在广东,某所上海高校被安排在二本招生,可在上海,已经没有一本、二本划分,考生和家长还纠结这是一本、二本,有何意义?广东省在今年已经融合二本A、B的基础上,要尽快将取消一本、二本划分提上议事日程,让所有高校不再有身份标签,平等竞争,也引导考生和家长关注每所高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特色。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下一篇:6月15日 华西早新闻(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