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是关键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当前,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从哪里入手?怎么才能抓出成效?关键一点是坚持问题导向,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
图: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同与会专家亲切交谈。
第一,着力破解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客观上也存在着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破解这一问题,一要强化创新性、防止“跟不上”。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如果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那么马克思主义可能就会跟不上时代、实际,就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始终把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理论工作“四大平台”的作用,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源流、基本原理、理论精髓、立场方法和发展成果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以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为引领,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让马克思主义做到永远聆听时代声音,及时回应时代呼唤。二要强化导向性、防止“看不到”。 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始终和全过程,体现到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等各领域,体现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学术评价、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各方面,体现到研究规划制定、课题评审立项、成果鉴定验收等各环节,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让马克思主义不再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三要强化融入性、防止“够不着”。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束之高阁、无用武之地的“屠龙之术”,也从来不是只为少数人、只被少数人掌握的“贵族学术”。我们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讲故事”作为基本方法融入理论宣传中,把厚重的理论和轻巧的传播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首都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灵深处,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午盘:两市低开高走沪指涨0.18% 板块热点扩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