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政十七大报告系列解读之一:富民之策
党的十七大是一次高举旗帜、解放思想的大会。十七大报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命题,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兴奋点。在全国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日子里,新华时政将选择其中部分新观点,结合党代表、专家学者的热议、点评,以及各方面的解读文章,陆续进行解读,敬请持续关注!今天我们推出第一篇。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这些关乎百姓直接利益的问题,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对分配制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反映了党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关注,体现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倾斜和关心。
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
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
■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详细
■解读: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
党内外专家指出,中共这一理念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此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详细

■代表热议:
十七大代表、财政部副部长 王军:今后,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大财政投入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倾斜过程中,将更多关注困难群体;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将加强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详细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党代会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详细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易宪容: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繁荣了,但是个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劳动力要素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获得的收入分配比例始终不高。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表明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已经摆上中央重要议事日程。 >>>详细
北京大学教授 刘伟: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充裕的人口大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尽管有相当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取的,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是确保在初次分配途径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再分配途径劳动报酬的协调上升,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详细
□初次分配的涵义和方式发生变化:
计划经济时期的初次分配,仅限于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对社会净产值的直接分配,主要涉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目前的初次分配,则是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所有单位的直接分配,不仅分配的总量扩大了,而且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也日益多元和复杂,既存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存在不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资本所有者、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说,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能否正常运行。>>>详细
□初次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
·由于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所造成的劳动力流动受阻和就业不充分而引起的分配不公;
·由于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
·由于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而产生的分配不公;
·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平;
·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等等。 >>>详细
□初次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
当前的初次分配不公问题主要是由于体制不健全和制度不完善引起的,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办法来解决。>>>详细
近年来,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产性收入 让百姓钱包更丰盈
■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详细
■解读: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路,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可谓一脉相承。而在整个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上,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也有明显的意义。当人们普遍都有一定的财产性收入时,也意味着整个经济的消费结构处于比较合理的阶段。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拉动经济增长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内需,而中等收入阶层的存在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详细

(张 越作)
■代表热议:
十七大代表、中国证监会主席 尚福林:这个新提法,引起了我很大兴趣。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我们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详细
十七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报告的这个新说法,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 报告的这一提法,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详细
■专家点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住户处处长 陈小龙: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预计2007年的增速会更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 >>>详细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占比大约在2%左右。 >>>详细
□投资理财成为百姓生活常态:
自去年以来,内地股市一路飙升,中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股票、基金、债券、期货等投资品种纷纷飞入了寻常老百姓家。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数据,截至10月22日,沪深两市投资者账户总数已达1.29亿户,A股总市值已近30万亿元。 >>>详细
□让百姓钱包更丰盈: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提升百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外经验,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据了解,美国公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40%,其90%以上的国民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尤其是让普通群众获取财产性收益,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详细
以民富促国强,以国强保民富
强国之本在富民
■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
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富裕。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分配体制的重大补充和完善。尽管这里所说的按贡献是指对财富创造的贡献而不是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但是,这些举措说明了我们党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标志着我们党收入分配理论的升华和更趋成熟,并预示着我国分配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正在加快推进。 >>>详细
■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民富”的保障
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说明中央充分意识到当前国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平衡,力图改变以低廉的劳动价格换取经济高增长的状况。>>>详细
■在报告精神的引领下,今后的重心将更多地向“民富”倾斜
可以预见,在报告精神的引领下,今后的重心将更多地向“民富”倾斜,以民富促国强,以国强保民富;而民富的实现路径,则是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全民的共同富裕。>>>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