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历史渊源:近代大批仁人志士留学法国
中法两国相隔万里,在社会政治制度、人文、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各自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国和法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过去和对未来的梦想,都富有思想大家和艺术天才,两国的美食享誉全球……近代以来的历史河流中,中法两国在诸多领域交织交融,碰撞出璀璨绚丽的浪花。
17、18世纪到过法国的中国人有近40人。西方传教士和中国使者所传播的西学和东学,对推动当时的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法国掀起“中国热”,东方文明影响了大批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家。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这些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十分关注中国,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探索可供法国借鉴和引以为戒的东西。伏尔泰曾自诩为中国儒教祖师爷孔子的“孔门弟子”,在自已的房间里挂上孔子的画像。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都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就振兴中华的宗旨、方向、道路、方式展开激烈争论,探讨法国大革命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意义。革命派代表人物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出要“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
二十世纪初,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王若飞、李立三、徐特立等大批中国进步青年跋山涉水到法国勤工俭学。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在法国的经历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法国的“天然亲近感”。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说:“从1920年10月到法国至1926年1月离开法国,16岁至21岁的邓小平正值青春年少,西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成果想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以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大概与留法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关。”
钱三强、巴金、徐悲鸿、冼星海这些科学界、艺术界泰斗都有留法经历。
希拉克是法国有名的中华文明的追捧者和“知华、亲华派”。他任内4次访华,3次与中国发表联合声明,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友谊和工作关系。2003年“非典”在中国施虐,在一些国家领导人取消或推迟访问计划时,法总理拉法兰坚持如期访华。2013年奥朗德访华行程只有40多个小时,与习近平主席会见、交往的时间累计超过7小时。
同样,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也对当下处于快速转型期的中国产生警示作用,深得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的推崇。
此外,法国也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半个世纪来,中法关系的开创性不断延续,使中法两国在诸多领域开创了中国与外国交往的第一。
1973年9月,法国航空公司开辟北京——巴黎航线,成为第一家与北京通航的欧洲航空公司,同机而来的法国总统乔治 蓬皮杜,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西方国家元首;
1975年邓小平副总理访法,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西方国家;
1978年中法签订《科技合作协定》,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1982年中法两国政府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议定书》,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国家;
1997年中法签署联合声明,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大国建立的伙伴关系,2004年又升格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02年中国文化中心在巴黎挂牌成立,是中国在西方国家投资建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
2003年至2005年,中法互办文化年,开创中国与外国互办文化年之先河;
2004年中法签订警务合作协议,中国成为第一个与法国签订此类协议的非欧盟国家;
2008年9月空客A320天津总装公司投产,这是空中客车在欧洲以外建立的第一条生产线;
2013年,中国首次派出安全部队参加在马里的维和行动(联合国在马里的维和部队主要由法国军队组成和指挥),开创了两国在第三国合作的先例。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前驻法国使馆政务参赞王毅称,中法两国历史悠久、思想文化丰富,造就出两国民众互存好感、相互影响的历史。长期以来,相似性、亲密性、创新性和战略性构成中法两国关系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也是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最大促进因素。(作者:徐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