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拟推新规治理交通违法 公民举报或将得到法律确认(2)



  来自河南省商丘市的刘旭律师也认为,司机“疏于观察路况、不谨慎”是产生不文明驾驶行为的一项重要因素。“产生疲劳驾驶的原因很多,比如家庭负担过重、出行路上路况复杂拥堵、车厢长时间密闭、环境较差等,这些都可能使得司机产生‘疲劳驾驶’不文明驾驶行为。”

  在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刘澍看来,不文明驾驶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国家法律、社会环境、驾驶人安全意识与个人素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醉驾、危险驾驶等入刑,随意超车、随意变道、车上涂鸦、不礼让行人等行为也逐渐受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制,应该说国家法律在遏制不文明驾驶行为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然而,我国现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非常庞大,驾驶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上驾驶人群中低龄人群数量突出,导致不文明驾驶行为较为多见。”

  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司机则认为,驾校应试培训的缺陷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宣传的不足,致使驾驶人、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意识不强,人们文明出行、安全礼让的现代交通观念尚未完全建立。

  法律道德双管齐下

  共同确保文明驾驶

  不文明驾驶行为是交通安全的毒瘤。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胡功群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事实上,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不文明驾驶行为早有规定,不少司机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交通违法成本太低,无法让不文明驾驶者从思想根源上消除侥幸心理。因此,消弭不文明驾驶行为,需要法律“露出牙齿”。在交通法面前处理问题不手软,才能警醒驾驶员。此外,消弭不文明驾驶行为,也需要用道德护航。车德是每个驾驶员必须具备的素养,交通法规定的驾驶员行为,必须要认真执行,更要修炼每个驾驶员的文明行为。只有每个驾驶员将文明开车、谨遵开车公德当成自己的己任,时刻保持敬畏心,才能走得更加平稳安全。

  在刘澍看来,遏制不文明驾驶行为,要侧重于文明驾驶意识的培养。具体说来,一是要细化道路交通安全法,尤其是要强化行政违法责任和民事侵权责任,扩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适用范围,加大交通违法行为的成本,适当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额度;二是要规范车辆的生产和销售,尤其是要扩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认定标准之间的间距,避免驾驶人产生自身车辆实为机动车但误认为非机动车的错觉;三是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力度,促进文明驾驶社会环境的形成。

  10月28日,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程序,经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研究论证,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修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郭泽强认为,征求意见稿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规定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违法行为照片或者视频等资料,经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处罚的证据。而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照片或者视频等资料,也就是此前人们常说的“随手拍”。

  据深圳律师刘学峰介绍,早在2015年,深圳就建立了互联网交通举报平台,在微博、微信、支付宝、App上实现了“随手拍”举报功能。实践证明,“随手拍”对治理交通违法的作用十分明显。截至2018年9月,深圳交警共受理交通违法举报169.5万件,近15万人参与过“随手拍”交通违法举报。

  “‘随手拍’最大的好处,就是全民参与,每个人都是监控,每个人都是交警,解决了交警看不到、管不到的问题。同时,每个人的拍照举报都可能成为处罚证据,意味着交通违法被处罚的可能性将成倍增加,这也会给违法者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郭泽强说。


上一篇:两律师向证监会实名举报新城控股涉信批违规

下一篇:海口市市场监管局:举报米粉面违法生产最高奖励50万元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